关灯 巨大 直达底部
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20章 刘禅的绵里藏针

“竟然是因为中原人读书了!”这个回答让张苞和王平都一脸惊愕,搞不清这是何意。

刘禅看着他们俩,轻轻一笑,接着解释道:

“在我们还不读书的时代,君主说什么我们就听什么,很少会去多想,也很少会质疑他做的事情是否正确。

然而,一旦我们开始读书,就会明白许多所谓的道理。尽管这些道理正是那些先贤希望我们了解的,但问题在于,我们的先贤实在太多了些。

比如儒法两家之争,儒家和法家在我大汉是最为兴盛的两大学派,但这二者之间的辩论也持续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。

单看儒家,孔子、孟子、荀子及其门道,甚至是董仲舒所讲的道理,都是正确的。

同样地,如果只看法家,管仲、士匄、子产、李悝、吴起、商鞅、申不害等法家先贤的话也同样没错。

但是一旦把这两者放到一起比较,他们就开始没完没了地争论起来,即便最终将两者融合成礼法之学,也无法平息彼此间的争斗。

于是就出现了问题:儒家为了胜过法家,就需要去研究法家的思想,寻找其破绽;法家要压制儒道,就得找出儒家的问题所在,这样双方互相辩论的过程中,思想观念自然会发生变化。

他们的弟子们也开始争论不休,导致各方的想法愈发不同。

老百姓们在这种看热闹和学习的过程之中,逐渐产生了自己的观点。

这就是过去所说的‘百家争鸣’,各家宣传自己的理念,并不断启发百姓们的智慧,让他们既懂得了道理,也学会运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这个世界。

用得好时,百家争鸣就会涌现大批人才,如同源源不断,各种器物兵法层出不穷。

但如果用得不好,就会出现君择臣、臣亦择君的情况,甚至会催生出像当年陈胜、吴广那样的起义军,提出‘王侯将相,宁有种乎?’这样的口号。”

出生在皇家,实际上很多皇室成员都会思考一个问题:百姓可以被利用,百姓的无知可以使人安心。但作为一个称职的君王,至少不能因为明白这个道理就真的去剥夺人民的智慧。这样做虽然能使自己的地位稳固,但却会让整个国家彻底走向衰败。

刘禅的这番话,使在场的两人陷入了深思。王平尽管从未进过私塾,也没完整读过一本书、认全一个字,但他并不愚笨,反而相当聪明。

他很快就理解了刘禅话语中的含义:

更多内容加载中...请稍候...

本站只支持手机浏览器访问,若您看到此段落,代表章节内容加载失败,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模式、畅读模式、小说模式,以及关闭广告屏蔽功能,或复制网址到其他浏览器阅读!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